香港中文大學 | 中大物理系團隊發(fā)現(xiàn)全新的細菌群落自組織行為自主建造「菌落運河」進行長距離物質遞送
指南者留學
2022-12-30 23:00:48
閱讀量:1140
<p><img src="https://info.compassedu.hk/sucai/content/1672412585242/1672412585242.jpg" width="741" height="736" /></p>
<p> </p>
<p>圖為直徑9厘米的綠膿桿菌菌落自主構建的運河網(wǎng)路。深色帶狀為運河,運河中的流體以每秒數(shù)百微米的速度定向流動。</p>
<p> </p>
<p><img src="https://info.compassedu.hk/sucai/content/1672412595510/1672412595510.jpg" width="808" height="917" /></p>
<p> </p>
<p>綠膿桿菌利用運河有效地清除競爭者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。位于運河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(實線圓圈內的綠色螢光蛋白標記)在一小時內被清除殆盡,而運河外部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(虛線圓圈內)在遇上綠膿桿菌一小時后仍保留了約一半的生物量。</p>
<p> </p>
<p>香港中文大學(中大)物理系團隊帶領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一種全新的細菌群落自組織行為,挑戰(zhàn)了以往科學界認為細菌群落的長距離物質傳遞效率低的觀點。團隊發(fā)現(xiàn),細菌群落會自行組織建立如運河般的液體通道「菌落運河」來進行長距離物質輸送,而「運河」更有助細菌清除競爭者。研究為合成生物技術在醫(yī)學及環(huán)境的應用提供新發(fā)展方向,亦有助進一步了解病菌的致病機制。有關研究結果已于學術期刊《eLife》發(fā)表。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從常見細菌中發(fā)現(xiàn)不尋常的「菌落運河」</span></p>
<p><br />多細胞生命系統(tǒng),例如動物和植物,需要利用液體通道來進行長距離物質遞送,以維持生理活動。過往科學界認為,微生物是靠分子擴散來遞送物質,而這種方法大多只能作短距離,其在長距離的遞送效率很低。不過,中大物理系教授吳藝林教授聯(lián)同是次論文共同第一作者、物理系博士研究生酈野及劉士奇的研究,卻發(fā)現(xiàn)微生物如細菌群落,能像動物般自組織液體通道來進行長距離物質遞送。</p>
<p><br />中大團隊從常見的綠膿桿菌(又稱銅綠假單胞菌,Pseudomonas aeruginosa)中發(fā)現(xiàn)這個全新的細菌群落自組織行為。綠膿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,常見于傷口感染。團隊發(fā)現(xiàn),當綠膿桿菌在固體表面形成菌落時,菌落內部會自發(fā)產生多條數(shù)十至數(shù)百微米寬、長約數(shù)厘米的液體通道。在液體通道中,細胞個體和細胞外囊泡等物質以每秒450微米的高速從菌落中心向外遞送,比一般游走速度快10倍。這些液體通道的形狀類似人工建造的運河,團隊稱之為「菌落運河」。</p>
<p><br />利用多尺度顯微成像、粒子追蹤以及物理建模等,中大團隊進一步解構出「菌落運河」的形成,主要靠表面張力和復雜流體的不穩(wěn)定性來驅動。過程中,細菌會自主分泌出一種常見于清潔劑,可降低液體表面張力的物質—「表面活性劑」。菌落會與表面活性劑混合變成復雜流體,當表面活性劑從菌落中心向四周擴散時,菌落內部的表面張力小于菌落外部,菌落便被向外拉伸,形成一個個呈帶狀的液體區(qū)域;當區(qū)域穩(wěn)定后便形成有多條支流和網(wǎng)絡的「菌落運河」。團隊亦建構了一個結合介面力學、物質遞送和細胞通訊的數(shù)學模型,以揭示菌落運河的流動速度分布和變化。</p>
<p><br /><span class="h1">助清除超級惡菌 推動合成生物學研究</span></p>
<p><br />另外,團隊與深圳南方科技大學醫(yī)學院楊亮教授合作,證明了這種由細菌自組織建造的「菌落運河」能有助綠膿桿菌清除競爭者,例如會引致皮膚和軟組織感染的金黃色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aureus),它具有耐受多種抗生素藥物的能力,被喻為超級惡菌。是次研究有助了解致病菌之間的競爭或共存關系,以及病菌的散播機制。</p>
<p><br />吳藝林教授表示﹕「這項研究揭示了生命物質中一種新穎的物理過程,亦表明了原始的生命形態(tài)可以利用表面張力來驅動大規(guī)模的物質遞送。研究結果將有助于設計具自組織功能的人工合成微生物群落,用于開發(fā)新型生物材料,促進生物工程、合成生物學的發(fā)展。」</p>
<p><br />中大團隊獲香港研究資助局、國家科技部及中大研究委員會支持開展是次研究。</p>
<p><br />研究論文全文請參閱﹕ <a href="https://doi.org/10.7554/eLife.79780">https://doi.org/10.7554/eLife.79780</a></p>
<p> </p>
<blockquote>
<p>注:本文由院校官方新聞直譯,僅供參考,不代表指南者留學態(tài)度觀點。</p>
</blockquote>